多名小米车主喊退车!雷军承认到“最艰难时刻”

财经 (1) 2025-05-12 22:20:32

来源:@国际金融报微博

从高速智驾事故致3人身亡,到私自通过OTA限制车辆马力,再到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一路高歌猛进的小米汽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5月12日上午,港股小米集团盘中跳水,股价最低跌至48.5港元/股,跌近5.6%,此后虽有所回升,但仍收跌1.46%,报50.6港元/股。

多名小米车主喊退车!雷军承认到“最艰难时刻” (http://www.hoobei.cn/) 财经 第1张

退订风波

市场认为,此次股价异动的直接诱因是多名小米 Ultra车主的退订风波。

该风波由小米SU7 Ultra车型的核心选装件——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有媒体报道称,该部件宣称的“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双风道高效导流散热”等功能,在实际拆解中被证实仅为外观装饰。

一位购买SU7 Ultra的车主用鼓风机测试时,前舱盖开孔处的纸巾毫无反应,证明风道设计并未形成有效气流;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既未连接刹车系统散热,也未增加车辆下压力。

多名小米车主喊退车!雷军承认到“最艰难时刻” (http://www.hoobei.cn/) 财经 第2张

争议核心在于,小米官方此前曾多次强调该部件的性能提升价值。例如雷军在直播中明确表示“内部结构完全改变,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散热”,官网宣传更将其描述为“赛道级散热设计”,甚至宣称“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

测评效果与官方宣传的“打架”使得300多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并启动集体诉讼程序,部分车主已委托律师团队推进法律追责。

拥有一辆近百万元性能车的刘标(化名)曾对SU7 Ultra十分感兴趣,他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小米SU7 Ultra的超1500匹动力以及纽北刷圈的成绩都深深吸引着他,但由于是新公司,他对该车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我完全接受4.2万元购买‘碳盖’,即使真的一点作用也没有,但却可以给我足够的情绪价值,可现在我在意的是小米的宣传出现造假”。

他向记者坦言,机盖的宣传造假让其对小米的品控出现质疑,尤其是高达1500匹动力的SU7 Ultra,是否会在高速行驶下发生其他意外,如何保证其他量产车配件的性能真实性,“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小配件的作用,对于大马力性能车而言,一切不真实的宣传都有可能致命”。

“最艰难的时期”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官方于5月7日晚间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首次就碳纤维前舱盖问题致歉,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

但这一方案被车主批为“缺乏诚意”,因为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积分价值仅为选装费的4.7%,且未覆盖已提车用户的退车诉求。更关键的是,小米始终未承认虚假宣传,仅称 “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建新告诉记者,从目前的各项线索看,小米宣传的功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可以被认定为虚假宣传。倘若消费者是基于小米的这个宣传做出的决策,那车主可以基于此向小米提出索赔。

其补充道,若消费者是基于小米SU7 Ultra碳盖所带来的功能而购买该产品的话,可以向小米提出“假一赔三”的赔偿需求,若其他因素则有待考量。不过,当消费者向法院提出相关赔偿申请后,法院会考虑更多因素,至于是否会得到赔偿,还有待考证。

5月10日,雷军在微博罕见公开回应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透露因情绪低落取消会议、暂停出差及社交媒体互动。

多名小米车主喊退车!雷军承认到“最艰难时刻” (http://www.hoobei.cn/) 财经 第3张

交付量下滑

接连曝出的负面事件影响着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此次退车风波是(准)车主们情绪的集中爆发。

早在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高速碰撞致3人死亡。

这起事故也引发公众对小米智驾技术安全性的强烈质疑,不少声音认为其智驾系统对复杂路况的预判不足,留给驾驶员接管的反应时间过短。

一个月以后,小米SU7 Ultra“锁码数”事件将还未从辅助驾驶安全事件中摆脱的小米再次推上舆论风口。

彼时,小米通过OTA推送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将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锁性能。这一操作未在购车协议中提前告知,被车主指责 “花钱买半成品”。

此后小米虽暂停了推送,但已升级用户需等待4—8周才能恢复性能。

多名小米车主喊退车!雷军承认到“最艰难时刻” (http://www.hoobei.cn/) 财经 第4张

风波中的小米销量出现下滑。

据官微发文,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至2.8万辆,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前四个月累计完成10万辆交付。内部舆情不断,外部特斯拉等竞品的降价攻势正持续挤压小米的生存空间,多重因素叠加,如果小米汽车的交付量持续承压,其去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或面临较大压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