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主角》:一段复杂而真实的人生故事。日前,北京演艺集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隆重首演了这一舞剧,改编自作家陈彦获茅盾文学奖作品《主角》。剧作围绕“秦腔皇后”忆秦娥的成长与奋斗,展现了一个女性在时代激流中不断拼搏与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这不仅是一部舞剧,更是一幅深入人心的艺术画卷,在华丽与苦涩、辉煌与挣扎之间,交织着主角的复杂人生。
舞剧以时间为线索,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传统音乐剧场,经历八九十年代新经济社会的冲击,直至当今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乍一看,故事似乎是线性而清晰的,但经过深入的观赏,观众会发现剧中的叙述更像是用忆秦娥的生活片段构成的一首变奏曲。王玫导演的独特视角,让角色的成长与挣扎以“被迫学戏”“打磨成角”“感情纠葛”“舆论裹挟”等章节交错展开,各具主题的舞段呈现出主角形象的多面性。
在表现舞蹈的方式上,导演王玫采取了克制而写实的手法。与许多舞剧追求视觉冲击的风格不同,《主角》在舞蹈的表现上更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剧中,舞者们并未进行高难度的爆发式舞蹈,而是通过动作的细腻与真实,还原了戏曲演员日常的练习状态。强烈的对比与张力分外引人入胜,让观众在看似“非舞”的表演中,感受到深层的艺术生命状态。
演出中,通过三段双人舞,诠释了忆秦娥与周围人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其中,忆秦娥与封潇潇之间的双人舞,成为全剧的一大亮点。两位舞者的肢体语言虽无太多接触,然而在眼神与动作的交流中,却体现了微妙的情感波动。舞蹈中,两人相互凝视、奔赴而近,却又在即将触碰的瞬间退缩,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恰好折射出两人情感的矛盾与挣扎,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也为之动容。
全剧中,导演将忆秦娥置于舞台的中后方,而前景则留给群舞,形成了独特的对比与张力。在改革开放后的时代,许多老戏因商业冲击而逐渐衰落,忆秦娥在舞台的后方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无论前景如何热闹,即使在茶馆前众人喧嚣中被忽视,她仍旧在为自己的舞台而歌唱。这种设置不仅强调了角色的孤独与坚韧,也暗示着她在历史洪流中与时代的碰撞。
忆秦娥所遭受的打压、舆论解决、乃至身边人际关系的变迁,均是在历史背景与社会语境下无法避开的话题。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无数个寒暑的历练与付出。在这个过程中,陈彦在原著中透露出的观点——“真正的舞台主角,往往是整个行当中吃苦最多的人”,深深扎根在了舞剧的每个角落中。对于忆秦娥时光的流逝中,艺术的坚持,情感的波折,都是在历史背景下的个人选择,她所处的世界在不断变革,个人力量却往往显得微弱而无奈。
舞剧《主角》的观感,带给观众的并非简单的娱乐享受,而是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主角身处巅峰的“爽剧”情节,而是对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微小个体进行真实而细腻的描绘。这种苦涩的体验,正如一部严肃文学在读完后的余味,让人久久思绪难平,仿佛在黑夜中静静回望自我,思考着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因此,《主角》不仅仅是一段复杂的人生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承担与希望、挣扎与成长的人生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