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经济:如何打造“抢不走的GDP”时代新动能

游戏 (1) 2025-05-12 21:46:35

随着消费模式的不断演变,演出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尤其是在疫情后的恢复阶段。尤其是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各地音乐演出活动如火如荼,本次演出的热潮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这充分体现了什么是“抢不走的GDP”的时代新动能。

演出经济:如何打造“抢不走的GDP”时代新动能 (http://www.hoobei.cn/) 游戏 第1张

根据各大的数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中国的各大城市都迎来了音乐节的井喷式增长,音乐活动不仅在北上广这样的传统一线城市展开,二三线城市也逐渐成为音乐活动的热土。数据显示,假期期间,音乐节和演唱会周边的吃住玩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高达180%,显示出全民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比如,北京草莓音乐节、武汉仙人掌音乐节等,不仅极大丰富了假期的文娱体验,也为这些城市带来了新的客流和经济活力。

在消费心理上,越来越多的人将“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作为假日活动的主要选择,这一现象反映出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情感的满足与体验的丰富,而非简单的物质消费。据相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去年参与大型演唱会的观众有64.2%是跨城观演,其中41.5%的观众选择在演出地停留两天或更长时间。这也表明,一场演出所带来的影响远非现场门票收入所能涵盖,伴随而来的饮食、住宿、旅游以及购物等各类消费都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复苏。

在演出经济巨大的带动效应下,各地开始重视并逐渐发展音乐活动,进而撬动更大范围的文旅市场。以五一假期为例,像安徽滁州的葫芦果音乐节、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等,不仅提高了当地文化活动的能见度,还显著提升了酒店的预订率,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旅游市场的复兴。不断涌现的地方特色音乐节,正逐步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名片。

演出经济或者说“行走的GDP”究竟给城市带来了什么?显而易见,演出经济能为各地带来丰富的经济收益,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城市在追求热门演出和流量明星的同时,显然面临着同质化的困局。如何将演出经济转化为“抢不走的GDP”,并形成城市独特的竞争优势,便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演出经济不能仅依赖“明星效应”,更要关注自身的文化内核与本土内容的挖掘。简化为“明星IP+LED大屏”的模式,只是短时期内能够吸引流量,随之而来的则是文化的单一化、消费的疲态与后劲不足。因此,在演出策划时,各个城市应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让每一个城市都能树立独特的文化盛宴,就像在阿那亚举办的海边戏剧节,即便没有大牌明星照样能吸引观众;又如成都的本土剧团用改造后的菜市场成功推行的《人间烟火剧场》,都有效地提升了当地文化的温度与吸引力。

基于此,在演唱会和音乐节热潮的推动下,推动文旅业由“流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型,成为各地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太原的“歌迷接站+免费景区”政策、厦门现场的“沙茶面快闪摊”、济南为演出观众定制的泉水茶包等举措,都不仅在于拉动短期消费,而是通过提升观众的整体体验来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这些细微之处不仅能激发观众的消费热情,更能让他们在未来再次选择回到这个城市。

各地在积极探索促进内需、开发消费的有效路径时,演出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力。各个相关部门应该协同发力,通过文旅商体展等多种形式共同推动“演出热”向持久的“文化热”转化,才能为城市创造更为稳定的经济增长动力。通过这些新的尝试和变革,演出经济的浪潮将不仅仅是短期的流行,未来将会成为引领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