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等待,原本充满期待的呼声,却在观众走进影院的那一刻戛然而止。由双雪涛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平原上的火焰》,虽然原著因其深刻的情感和引人思考的叙事而备受推崇,但最终回归大银幕之际,却在删减、改编和口碑上落入了“失落的期待”与“青春的无奈”之中,难以激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和反思。
尽管小说《平原上的摩西》中那把在东北平原寒冬中燃起的火焰,象征着对生命的狂欢和向黑暗中的微光的渴望,但电影试图将原作中多元的视角收缩至年轻一代的情感纠葛时,却未能如愿以偿。随着李斐(周冬雨饰)与庄树(刘昊然饰)围绕“放火”这一极端行为的探讨,原本深邃的叙事因缺乏历史背景的铺垫与情感的渲染而显得浅薄而不知所措,变成了单一的青涩爱情加上命运的戏剧冲突。
影片在剧情结构上的最大改编,便是将原著中的七个角色视角浓缩为中心在李斐与庄树之间。这种叙述的聚焦虽然在信息的传达上了更直接,却反而削弱了故事的厚度和人物的立体感。工人群体的悲剧、历史的变迁,以及父辈与年轻一代之间命运的纠缠,都在一阵快节奏的情感撕扯中被略去和简化。特别是对于上一辈人物的历史恩怨与时代交错的删减,使整部作品失去了多层次的叙事深度,导致观众对主角的身份和情感难以产生深入的理解。
李斐与庄树的复杂爱情在年少时被描绘得稚嫩而倔强,而成年后又充满了无奈与纠结,这一段即使在影片中也未能交代清楚。李斐与父亲的意外以及与庄树的重逢是命运将两人推向深渊的必然,但这种悲剧的展开却显得莫名其妙而缺乏动情的力量。尤其是“放一把火”这一计划的提出,作为反抗平庸生活的象征,似乎也流于表面,缺乏了原作中的深思熟虑与暗含的批判。
在影片的叙事中,导演以特写镜头不断放大李斐的痛苦感,然而对于历史的伤痕与社会环境的冷酷又表现得有些模糊与肤浅。通过雪地中的拥吻、激烈的追逐,以及时两人互靠着等待命运的降临,虽然影片试图营造出一种生死抉择的紧张感,却并未有效地传达出时代赋予个人的无法挣脱的束缚。每一个极端场景的出现,都仿佛在提醒观众,这场青春的恋爱只是在无奈与愧疚的轮回中,徒劳地重复着未解的难题。
电影在时间设定上缩短了历史的跨度,将故事设定在1995年的案件及2007年的追查上,虽能清晰化叙事,但同时也令观众错失对时代的更深理解和历史的反思。代际之间的断裂让傅东心(梅婷饰)与庄德增(陈明昊饰)的情感纠葛,并未能有效串联起李斐与庄树的关系,从而使得剧情的逻辑亦显得支离破碎。
在面对电影《平原上的火焰》落入低迷口碑的局面时,原作的忠实读者以及普通观众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其中,原著粉丝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更映射出对改编升级的渴望,然而影片却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平原上的火焰》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的是一片没有“摩西”的平原,困于青春纠葛中的李斐与庄树,反复追问着“那一天,你到底有没有来赴约?”的无奈与失落,令人痛心不已。而那些未表述出的、被掩埋的情感,以及被历史定格的记忆,才是深埋于人心中的真正火种,却在影片中被淡化得不堪一击。
上一篇
已是最后文章